English

有感于教师节送礼

●城南夜话
1998-09-17 来源:生活时报 萧燕 我有话说

9月10日教师节。

场景一:某普通办公室,母亲甲正在发愁:“该送幼儿园老师什么东西?送饭的、守夜的送不过来怎么办?”母亲乙:“这是不正之风,我们孩子不送!”母亲甲:“不行,孩子太小,不能受冷遇。”说着拨电话联系礼品事宜。

场景二:某重点小学培养过好几届迎春杯数学比赛获奖者的老师的讲台上礼品已多得搁不下,另一间教室的班主任和主课老师情形也差不多。礼品有鳄鱼牌皮带、萍果牌T恤、名酒、名表、名笔以及种种高档物品,即使是贺卡,也是最少十几元或几十元一张的。同学在底下议论说:“恨不能送个大金块去。”这个班的老师是有几十年教龄的老同志。她曾郑重和班里同学说:“同学们的心意我领了。比起礼物,我更希望你们能好好学习。”相信大多数老师都一样,不会伸手向孩子们去要礼物。那么这些贵重礼物是什么驱动的呢?对老师的感情?家长的讨好心理?孩子的攀比心理?社会风气的传染?或许兼而有之吧!

“教师”是一个神圣的称号,人们终生不会忘记自己的老师,因为教师领人们走进知识的殿堂,引导人们走上正直的人生之路。多少年来,教师待遇低也好,教师靠边站也好,教师短缺或过剩也好,这个群体一直是污染最少,最纯洁的群体。然而现在……难道中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师道尊严已近崩溃?孩子们眼睁睁看着他们尊敬的老师抱着大包小包扬长而去的时候,他们心中会怎么想?他们将来会学着老师的样子去收礼吗?会学着父母的样子去送礼吗?年复一年的教师节总要来到,人们的物质生活肯定会越来越好,如此推断教师节的礼物岂不是越送越大?

有趣的是礼物是随学生的年纪递减的,幼儿园一定高送,小学就好一点,中学又好一点,大学生可能就送老师一首诗罢了。可见年龄小的学生对老师更有依赖性,因此“礼物”的背后就有了明确的利益驱动。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对此有个说法,不然,那些家境贫困的学生怎么办?难道有一天好心人需要为教师节而进行礼物扶贫捐助?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